“蘑菇大王”于绍泉: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通讯员陈启忠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在糜镇绿通智慧园大棚区,有6个特殊的食用菌大棚特别引人注目,初秋季节,人们走进蘑菇大棚,一排排鲜艳欲滴的蘑菇特别惹人喜爱,这是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于绍泉投资145万元建成的——德州市陵城区海泉食用菌合作社。43岁的农民于绍泉从事食用菌研究和种植将近20年,创办、组建了食用菌协会和合作社,成为当地老少皆知的蘑菇大王。

走进蘑菇大棚内,几个妇女正在采摘新鲜的蘑菇,来自附近三刘村的李世芬说,“我来大棚打工三年了,一月能挣3000块,关键是离家近,不耽误接送孩子。 ”

大棚里,一箱箱采摘的蘑菇正等着客户装车,于绍泉说,一个大棚一天能采2000多斤,我们的蘑菇是绿色无公害产品,不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用粘虫板和专用的杀虫灯驱虫,而且摘下来后不再喷水保质保量,现在批发价格两块八,一天能收入3000多元,一年下来,六个大棚能收入50万元。

年轻的时候于绍泉就对蔬菜种植和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他特别爱动脑,脑子全是大棚蘑菇的种植,为此购买了大量的蔬菜种植书籍,在书本上学习了大量种植技术。 2004年初中毕业后参军,两年后退伍的他回家就迫不及待尝试大棚蘑菇的种植。

为了能够一举成功,于绍泉可没少下功夫,那段时间他到处拜师学艺,考察取经,把菌种的选择、播种的时期、育种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技术牢记在心,回到家里,拿出自己4万元积蓄做资本,在自家的几分地里,搞起了食用菌试验。平整土地、搭建棚架、搅拌菌料……在第一茬平菇成熟前,他吃住在大棚里,紧盯着各个菌袋,害怕出现一点差错。

一次,为了守着菌菇长出来,患了急性肠炎的于绍泉没有去医院,坚持在大棚观察,加上熬更守夜的疲劳,他病倒了,被人发现后送到医院。一觉醒来,他拔掉手上滴着药水的针头,心急如焚地往试验基地跑去,迫不及待地拨开塑料袋查看,一个个营养棒面上爬满了白色的菌丝,一阵阵平菇菌香扑鼻而来,慢慢掀开薄膜看到一朵朵鲜嫩肥美的蘑菇破土而出,他才如释重负欣慰地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反复栽培实践,于绍泉初战告捷,这个蘑菇大棚一年收入到了一万两千元,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2017年于绍泉在网上看到了糜镇建起了千亩蔬菜大棚,觉得是施展才华的好地方,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成立了海泉合作社,建起了6个弓棚,保证基地常年供应新鲜的蘑菇,农忙时节,合作社请了30多个人在大棚里帮忙。

致富的于邵泉没有忘记糜镇父老乡亲,每年中秋节和重阳节,他都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送去新鲜的蘑菇。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为镇防疫指挥部送去了20筐蘑菇,为战疫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博得了糜镇人民的敬佩和爱戴。

说起未来,于绍泉一脸的憧憬:“我还要进一步扩大我的海泉合作社,让收入翻番,同时,带动更多的村民投入到平菇种植中来,让大家都致富。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