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见证陵城变迁”系列访谈:发展脊梁


□记者 任婧婉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姓富。工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主导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陵城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培植骨干企业,引进投资项目,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陵城工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转身。

为了更翔实地感受40年来陵城工业的变化,记者采访了原陵县经济委员会主任、《陵县志(1981-2007)》副主编曹文堂,原陵县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原陵县毛纺厂厂长王廷德,经信局局长徐清安,原美东地毯总经理曹梅等陵城工业巨变的见证者。



德州艾荷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记者:可以讲讲,改革开放初期,陵县(2014年撤县设区,改为陵城区)的工业是什么样子的吗?

曹文堂:1978年以前,陵县工业基础比教薄弱,全县仅有28家企业,规模较小,也没有龙头行业和骨干企业,全县仅300余人在企业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陵县工业以建设德州地区丙纶厂、陵县毛纺厂、陵县棉纺织厂为新起点,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1993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企业达到45家,成为陵县工业发展初级阶段。

王廷德:这个时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78年之前,陵县的企业大多是为农业或者生活服务,例如农具厂、磷肥厂、面粉厂等。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企业,是根据市场调研建设的,很多产品名响全国。例如,1981年投产建设的陵县毛纺厂,从羊毛到呢子到服装,实现深加工一条龙,生产的呢子大衣销往北京的东单、西单还有天津等地,供不应求,毛纺厂还受到中纺部的认可。



山东德嘉液压制品有限公司

记者:从1993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被称为改制阶段,可以介绍一下什么是改制?为什么要改制?

曹文堂:历史上陵城区都是以农民为主,不是以工人为主,所以搞工业观念问题算是比较落后的,不开放。在体制上来说,政府主导的国营和集体企业,是政府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没有产品自主权,同时整个企业的工人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企业活力不足,经营受到束缚。要破解当时工业存在的体制和观念问题,就需要改革和开放。1993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陵县开始了工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推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兼并、破产、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把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彻底改变了企业性质。

王廷德:1996年,陵县工业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三角债”和企业自身包袱问题,多数企业资不抵债,经营举步维艰,县委、县政府在学习山东枣庄、四川宜宾改革经验后,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国有、集体企业中实施了破产改制,县酒厂破产后,重组为同兴酒业公司,是第一家破产后组建起来的企业,到1998年底,共有21家国有集体企业依法实施破产,破除债务54000万元,组建新企业12家,撤销2家,破产后合并8家,有效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净化了经营环境,使企业轻装上阵。改制后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比1998年增长47.6%,利税增长66.4%,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曹梅:我们地毯厂是一家外向型企业,美国客商看好我们厂子的手工地毯工艺,有市场。通过与外商谈判,县里将企业地上资产转让给美国客商,组建了独资的美东地毯公司。之后,我们企业加大投入,购置新设备,提高工艺和质量,满足外国各种订单的需求。地毯厂比改制前,产值增加了3倍,利税增加了3倍,职工工资平均增加了1500元。

曹文堂:像美东地毯一样,陵县在实施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从改革到改制,实现了从机制到体制的变革,完成了产权的变更,真正让职工和企业的利益捆在一起,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到2000年基本完成改革改制,提升了工业企业发展的质量,数量也不断增加,到2001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家。



丽驰产业园

记者:改制之后,我区的工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徐清安:破除了旧制弊端,解放了生产力,陵城工业面也进入到全面提升阶段。我区一方面改制企业活力大增,释放出应有的能量,原有的化工企业由几个发展到几十家,土工材料由1家迅速扩展到40多家,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纺织从原来纺棉为主的30万锭扩展到多种纤维纱线的200万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30多家。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群力塑胶、陆海石油等一大批外来企业,发挥了“鲶鱼效应”,成为激活陵城工业发展的新元素。

曹文堂:改制之后,不仅企业规模在提升,数量在提升,产品也在提升。像丙纶厂,也就是现在的宏祥,在2000年改制后,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开发了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在它的带动下,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7年间成为陵城主导产业之一。到2007年,以宏祥集团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达到24家,其中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16家,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14.2亿,利税1.9亿。在此期间,宏祥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成材料国家标准,我区也被授予“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到2007年,我区工业发展到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154家;工业总产值发展到162.67亿元;工人总数比八十年代增长了3倍多,工业在三产中的占增长到51.4%,工业成为了全区的主导产业。

徐清安:到十八大以前,也就是“十一五”末,全区形成了生物技术、新能源车、新型纤维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生态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但是客观上总量偏小、结构偏重、群山无峰的短板也十分凸显,陵城工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



恒丰集团

记者:现在,我区工业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徐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陵城工业又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根据撤县设区的现状,主动对接德州主城区和东部新城,将我区产业调整为“2+3”,即新型纤维纺织和新能源车两大支柱产业,土工材料、生物科技、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在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加速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引进人才、建立院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新四化”,达到产业升级;一方面引进新兴战略产业,像新能源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与此同时,我区组织专家对未来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在工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工业科技创新、工业设计、新兴产业、工业发展布局、绿色发展等八个分规划支撑陵城工业产业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区用更加开放的姿态,直视短板,深化改革,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实现增量崛起、存量变革。围绕对外开发,我区充分发挥安德工业园、马颊河生态岛、产业合作区三大招商平台优势,全力开展双招双引,世界500强华润集团、中农城投等一批国字号企业,华润鲁北电力中心、未名企鹅、河北恒宇等一批总部经济先后落户陵城;围绕转型升级,我区全力构筑“亲”“清”政商关系,培植骨干企业,把创优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对列入全市“三个一百”工程的20家企业和“三航计划”的14家企业、46家区重点企业,从技术改造、融资等10个方面进行重点培植。

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实施项目带动、全力优化环境,一批新动能逐步形成,一批新业态逐步显现,一批大项目逐渐崛起。截至目前,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51个,实际到位资金27.5亿元;续建项目23个,实际到位资金13.6亿元;全区新增“四上企业”101家,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8家,居全市第一位;新引进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21个,总投资达89亿元。预计到2018年底,我区中小微企业达到7910家,比1981年增长282.5倍;工业总产值达到576亿元,比1981年增长886倍;企业工人60000人左右,比1981年增长5.7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