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见证陵城变迁”系列访谈:蝶变之路

临齐街道五李社区


□记者 王书胜 通讯员 李娜 李元元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改革的发源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亿万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迎来“新生”,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老百姓幸福感稳步提升。记者就40年来乡村的蝶变之路采访了几位乡村巨变的见证者。

记者:李主任,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最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李宪军(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农工办主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将农村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扩展至全国各省份,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进入稳步发展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乡村的容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楼房,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可以说是,农民富了,乡村美了。

张思胜(临齐街道小史家村群众):原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个梦想,1980年村里开始有电,当时还是拉闸限电,1982年戏匣子、收音机开始出现。村里最初还是挣工分,收个秋最起码1到2个月,用小车推、用手拔麦子。机械化更是遥不可及。现在一个家庭的粮食产量能赶上那个时候一个村的产量。村里都是土,下雨天就是光着脚回家。

张思利(临齐街道小史家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村里,路修好了,路灯亮了,广场修好了,老百姓锻炼身体、娱乐都有去处。今天发生的变化,是做梦也没想到的。照现在这个发展,十年后,一个人管理几千亩地应该就会实现。

糜镇吉祥社区

记者:其实这些年乡村的变化最小的还是住房条件,现在城市建设是如火如荼,优质的生活环境、完善的配套体系会不会使得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一步一步被拉大?

李宪军:确实如此,我感觉也是这样,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借助改革的东风,我区在2009年按照“保留自然村,合并行政村”的安排,将原来的行政村合并为968个社区(村)。

村庄合并为建设集中居住型社区打下了基础,临齐街道五李社区居民李西栋就在2011年的一天,由乡村搬迁到了新建设的社区。

李西栋:原来老百姓有个老观念,穷家难舍,谁也不愿意搬,放点东西也不方便,农具啥的都不好放,反正多少都有一些顾虑。

五李社区是我区建设最早的一批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由5个村组成,针对村民们的顾虑,社区专门邀请了山东省城建设计院规划设计,按照尊重民俗民意、彰显乡村特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建设,建好的五李社区不仅让村民住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楼房,还建设了专门的农机存放点,方便村民生产。

李天忠(临齐街道五李社区党支部书记):新建设的社区水、电、路、天然气、暖气等十项基础设施齐全,还建设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警务室等十项服务设施,广场、LED显示屏、养殖区、晒谷场等十项配套设施。

临齐街道小史家双岛湖建设前效果

记者:不仅住得好,还要有钱赚,留得住农民的城镇化才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李宪军:是的,2011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共建,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产方式“两个转变”。

边临镇幸福城社区就配套建设了边临镇纺织产业园和德尔利物流园。其中东于架村村民于连明,不仅把土地流转给了德尔利产业园,同时还在这个园区找了份工作,相当于有了两份稳定的收入。

于连明:原先我在天津打工,来回跑不方便,通过我们社区引进这个德尔利物流园,我又回来在这上班,离家挺近,工资也不少挣,甚至比在外边挣得还多,各方面都挺好,我觉得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现在是过着跟城市一样的生活了。

改革开放为城乡建设打开了新思路,截至目前,全区己建、在建农村新型社区24个,农村产业园区43个,5.7万农民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我区视察时,对我们做出了“五个好”的评价:“你们新型城镇化规划得好、建设得好,农业现代化发动得好、前景好。一句话,你们干得好!”我区始终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发展策略稳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也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糜镇副镇长崔荣波介绍说,当前人民群众入住社区的意愿更加强烈,2018年,该镇新建楼房9栋,新增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区第二人民医院、糜镇第八中学、糜镇三警合一警务综合大厅等公共服务设施。

崔荣波:自2012年以来,糜镇不断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提档升级城镇人居环境,先后拆迁糜镇街、白布张、李胡等11个自然村,建设了糜镇吉祥社区,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楼房122栋,二层住宅53栋,目前已入住1.2万人。下一步,将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大人口集聚效应,推动城镇建设和农业园区扩容,结合增减挂钩项目政策,争取资金和土地指标,为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规划打造农业旅游、马颊河观光旅游和文化古镇旅游线路,加快建设田园综合体,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载体,全力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李宪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区将继续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向更高层次提升,科学布局农村社区,协调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聚合功能配套,力争到2020年,全区形成20万人在城区、20万人在小城镇、20万人在农村的格局。

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过去的满足温饱,到现在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休闲生活更加精彩,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记者还就我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采访了区旅游局局长孙景峰。

临齐街道小史家双岛湖建设后效果

记者:孙局长,我区的乡村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呢?

孙景峰:我区乡村旅游业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前进,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像我们在丁庄镇薛庄村成立了“陵城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咨询投诉、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展示等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游客之家。

印象大薛庄休闲垂钓节

记者:我区的乡村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形势如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么样?

孙景峰:多年来,我区连续举办“陵城区乡村旅游节”“金庄龙虾旅游节”“东方朔文化旅游节”“徽王玫芗葡萄采摘节”“陵城区旅游摄影大赛”“印象大薛庄休闲垂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刺激了旅游消费,打响了陵城旅游节庆品牌。目前我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1处,国家AA级景区5处,省级旅游强乡镇3处,省级旅游特色村3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处以及省级精品采摘园、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旅游示范品牌30多处。全区旅行社(营业部)达到20家。 2014年接待游客86.6万人,同比增速15%,旅游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速17%。 2017年旅游消费总额8.02亿元,同比增速12.96%。

临齐街道美丽乡村单车骑行大赛

记者:乡村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带动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综合社会效益是不断提升,那接下来我们将怎么发展旅游产业呢?

孙景峰: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来统领指导我区的乡村旅游工作,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品牌战略、大项目支撑战略、产业融合战略四大战略同步推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