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见证陵城变迁”系列访谈 群众生命健康更有保障

▲ 人民医院、中医院新旧对比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紧紧围绕“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目标,不断深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基层服务网底,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近日,记者就40年来,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采访了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马殿顺和相关人员。

记者:马局长,你好,请问这40年以来我区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你感觉在哪里?

马殿顺:从一组数字看一下,80年代初,我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9个,卫生技术人员743人,床位347张。现在我区有区级医院2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处,乡镇卫生院1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民营医院4处,省级标准化村卫生室146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11人,注册乡村医生1239人,开放病床1733张。可以说最现实的感受就是,就医环境、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你感觉这些数字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马殿顺:我个人认为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具体体现在医共体、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医疗保险等方面。


三级联动推进“医共体”建设


记者:在“医共体”建设方面,我区是怎么开展的?

马殿顺:我区整合区、乡镇、村居三级医疗资源,逐渐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机制,全区已有600多个乡村卫生室,均已配齐了设备,配全了全科医生,群众也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在乡镇卫生院,有区级医院的专家大夫定时坐诊,在区级医院还定期邀请北京、济南等地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坐诊。

记者在义渡口镇五虎庄社区的丁赵卫生室看到,这里实现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公共卫生室“五室分开”,还有一名全科医生丁忠敏,他也能给每一名患者做到全面细致地诊疗。

丁忠敏:我能及时给病号处理一些常见病,有些特殊病号也能诊断,遇到情况及时跟上级医院联系,使病号能及时就诊,缓解了病情,也减轻了负担。

在区人民医院宋家分院,群众李向云得知区人民医院的专家来坐诊,他一大早就来这里就诊。

李向云:我心脏不好,就觉得胸闷心慌,听到说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定期来给坐诊检查,我骑电动车就过来了,离家几里路,不用往县城跑了,挺方便。“医共体”的建立,使得区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成了乡镇卫生院的坚强后盾,让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日益提升。家住徽王庄镇的杨士贵因患有自发性气胸和肺大疱破裂,常常胸闷憋气,前不久在区人民医院就诊时就赶上了北京医院胸外科的教授前来坐诊,并接受了左肺大疱切除和胸膜固定手术。

杨士贵家属杨红燕:做完手术以后两天就能下来活动了,跟上北京也不差,还省了路费、时间,家人伺候也方便,农合也能给报销,咱现在要上北京去,还不知道能不能给做,手术挺成功,我们也很满意。


妇幼保健织好新生儿“守护网”


记者:妇幼保健应该是医疗方面的一项重点,我区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马殿顺: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坚持“以保健为中心,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预防为主”的方针,每年1次为职业妇女健康查体。 1995年,对产妇实行许可证制度,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58%。目前,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5.6%,妇女健康管理率达92.4%,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85.2%,儿童健康管理率95.18%,新法接生率100%,出生医学证明使用率达100%。

记者在陵边路南段路东、美嘉居生活广场对过看到,投资4200万元,共八层,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区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已经完成主体施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区推进医疗机构妇幼保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产科、妇科和儿科建设,不断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升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不断提高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强化孕期全程优生指导和产后服务保健,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控。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这几天,义渡口镇卫生院的的医生刘海勇来到王士超村70多岁的王可芳家中,为他做健康检查。

王可芳:现在有了这个家庭医生,有个病去不了医院,打个电话就来了,上门服务,确实是个好事。

义渡口镇卫生院院长刘长刚:在义渡口镇卫生院,共有19个团队,42个家庭医生为辖区内5140名群众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享受到免费的医疗项目和优质的医疗资源。

记者:在我区,农村家庭有签约医生,乡镇卫生院有县级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医院享有省级一流的医疗服务,能不能说是打通了医疗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任督二脉”?

马殿顺:对,是这样的,我们围绕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项目,在规范上下功夫,进一步调整规范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细则和经费拨付标准,同时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共建居民健康档案51.76万份,复核升级档案40.1万份,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5.2万人,高血压患者管理4.9万人,糖尿病患者管理1.7万人,0至6岁儿童系统管理3.9万人、新生儿访视3840人,孕产妇早孕建册3617人、产前管理3904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2328人,我们将进一步对照规范、细化标准,强化措施,加强督导,不折不扣地做好14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医保改革 真正让群众得实惠


就医保改革工作,记者采访了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郭平和相关人员。

记者:郭局长,请问医保改革这一方面,我区目前是个什么现状呢?

郭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000年12月启动,现有参保职工31617人,2015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理顺管理职能、重组人员机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市统一参保范围和项目、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待遇标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信息管理,总体运行良好,群众参保积极性较高,受益面广,取得初步成效。

群众王世芳于2017年10月3日由本地医院转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14天总共花费24万多元,出院由基本医疗保险直接支付8万多元,再由大病保险补偿9万多元,总共报销达17万多元,很大程度减轻了居民经济负担。

王世芳:现在医疗报销,真是给我们减轻了负担了,再就是全省、全国范围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也确实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带来了便利。

郭平:目前,我区财政补贴逐年增加,基金保障能力增强,医疗待遇提高,城乡参保居民享受相同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德州市内一级医院起付线200元,比例87%;二级医院起付线500元,比例77%;三级医院700元,比例62%。目前全市范围内定点医院住院无需转诊手续可享受出院直接结算报销。全市对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共享一个信息平台,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联通、一体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隙连接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联网结算,提高了居民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水平,方便了广大城乡群众就医。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 40年来,全区医疗机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医疗机构、医疗队伍、医疗设备大幅增长,医疗技术、护理技术、医疗质量大幅提升。乡村卫生室“老三件、一个针管扎全村”、乡镇卫生院“院长、会计看家”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县级医院“看不起、治不好”的现状也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高科技医疗设备、高级技术人才,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保保障,在全区构建起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为全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也为实现健康陵城提供了保障。

□记者 王书胜 通讯员 褚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