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脱贫不忘困难乡亲 昔日人帮咱 今日咱帮人

□通讯员 陈兰兰陶蕾蕾 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6月28日,在鑫钲农场糜镇园区内,韩秀清正忙着分发园区所需的营养液,作为农场后勤大管家的她,3年前还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之一,从种大棚、学技术,到给园区做技术指导,再到管理农场的6个园区,韩秀清不但摘掉了穷帽子,更成为一名优秀的种植能手。

韩秀清是宋家镇白家村人。 2007年5月的一天,她的丈夫李宗治在建筑工地打工时,不小心从七八米高的架子上摔下来,导致高位截瘫。“最难的时候,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仅有的一辆三轮车都卖掉了。”韩秀清说。从那时起,她家成了贫困户。

为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我区走产业引领之路,让扶贫项目为贫困家庭输入持续增收动力。鑫钲农场共有6个园区,其中,宋家镇园区是该镇重点打造的扶贫项目之一。2017年夏天,在宋家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鼓励下,韩秀清来到农场,经过协商,鑫钲农场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将两个大棚承包给韩秀清,承包资金由镇政府协调爱心企业先行垫付。

种大棚菜不容易,何时施肥,浇多少水,怎么预防病虫害,都需要学习。韩秀清白天泡在棚里,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农场的技术员问个不停,晚上回到家看书学技术。两个大棚的西红柿种植从铺地膜、定植、追肥、整枝、打杈……她摸得门儿清。“根据叶子的斑点、黄叶、卷叶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西红柿的病症。 ”韩秀清说。

2017年底,韩秀清承包的两个大棚收获了2万多公斤西红柿,共挣了3.5万多元。鑫钲农场总经理姜爱华考虑到她家情况,主动将承包费降到1万元。还清了爱心企业垫付的钱,去掉生产成本后,还结余了1.7万多元,经测算,超过了省定脱贫标准,韩秀清一家脱了贫。有了西红柿丰收的经验,韩秀清变得自信起来,她又从零开始,尝试着在棚里种甜瓜,再一次获得了丰收。

韩秀清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给姜爱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大棚承包期到期后,她能继续留在农场工作。就这样,韩秀清从承包户变身成鑫钲农场宋家镇园区的小队长,每天带着打零工的村民干活,村民上岗前的技术培训也由她负责。

为了帮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脱贫,她主动教他们大棚种植技术,并带着他们在农场打工。 1年多时间,先后帮助高会强、高兴法、陈秀平等1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2019年12月,因工作能力突出,韩秀清被调往位于糜镇园区的农场总部,负责后勤管理工作。如今她每天5点起床,给丈夫喂饭、擦洗身体,安排妥当后出门。 7点前到达糜镇园区,整理农场总库出库、入库单据,盘点、调配农场6个园区所需物资,尽管工作琐碎繁重,但她感到特别充实快乐。闲暇时韩秀清喜欢去大棚里看看,是大棚种植扶贫项目让她的生活越来越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