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一个少数民族村的幸福故事

△工人们对牛肉进行精细分割

□通讯员刘华明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走进糜镇李家寺村,一条条连接内外的村庄道路宽阔整洁,道路两旁一棵棵白杨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发;大型养殖小区,一排排牛棚干净卫生,清风习习;村庄现代化校园内,书声琅琅、孩童穿梭,相映成趣......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见证了李寺村旧貌换了新颜,也记录着陵城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糜镇,是我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镇,有回族群众8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李家寺村等9个少数民族村。多年来,依靠少数民族群众擅长的牛羊畜牧养殖,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牵着黄牛奔小康”是这里九十年代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养殖生产经营的粗放管理,这个让少数民族村庄一度辉煌的产业却成了村庄发展的桎梏。

家庭式的宰牛作坊组成了“李寺宰牛一条街”,户户门前堆放着被分割的黄牛,场面血腥。“人畜混居”,院子里、道路边处处可见随处倾倒的牛粪,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无从谈起。今年67岁的李家寺村老支部书记金洪森回忆道:“当时真的太难了。家家户户养牛、宰牛,还没进村,远远地就闻到臭气熏天,村里都进不来人了,连收牛的都不愿意来。可是不养牛,村里靠啥发展呢? ”

面对这一高污染、低质量的发展现状,村民们发愁,村班子也在思考出路。要想改变,转变思想是关键,谁来转变?如何转变?

强党建,搬“新家”,富了口袋。 2019年初,区委统战部从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入手,组织金洪森等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考察学习,参观现代化大型养殖场,学习先进养殖理念。当年,市委统战部还给李家寺村派来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带来发展的思路和资金。在市区两级统战部门、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几次座谈商议后,明确了“自建牛棚、牛棚租赁和肉牛托管”三种模式来改变村里原有的养殖方式。在“第一书记”王辉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党支部流转200多亩土地,领创办养牛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投资3000余万元,配套建有草料青贮池、有机肥加工厂的大型现代化养殖小区拔地而起,吸引了30多户养殖户“退村进区”,让肉牛养殖有了“新家”,让养殖户实现增收致富。

看到村里养殖逐渐走上规模化,区委统战部又开始考虑“销路”以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通过精准施策、多方联系,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提供贴息贷款,帮助李家寺村正邦食品企业创新升级,建成穆禧牛大型食品加工项目。

△村庄文化大院每周进行文艺演出

小村庄办起了大加工。在这里,牛肉被精细分割,成为特色美食,走上韩式料理、西餐等高档餐桌,每头牛也实现增值3000元。一头牛上下延伸发展为饲草收购、标准化养殖、粪污循环利用、屠宰加工、皮革加工,李家寺村的大养殖实现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的历史性跨越,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产业。像这样的上下游加工企业全镇共有10余家,带动6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年均增收5万元。把“小而散”“脏乱差”的养殖做成了绿色循环大产业,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村庄美,感党恩,亮了精神。为了让少数民族群众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幸福感、满足感更强,2019年以来,“第一书记”王辉带领驻村帮扶队,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做亲人,搭起了统战部门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连心桥”。几年来,市、区统战部门为李家寺村重修了道路,建了“民族团结”景观小品,亮化了村庄,修缮了文化大院,改建了学校食堂......解难帮困、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办实事好事800余件,解决困难诉求100余件。

村容村貌向美向善,村民的日子也过得多姿多彩。村里的文化大院成了各族群众闲暇时的好去处,并成立了“红石榴”文艺演出队,每周六进行文艺演出,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好政策,传递和谐文明新风尚,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旋律唱响村里每个角落。李家寺村逐渐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小康生活“样板村庄”。

手挽手,肩并肩,一起向未来。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陵城,世代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共融,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糜镇回族群众赵文英出资30多万元修建“文英大舞台”,成为周边县区各族群众文化娱乐、交流交融的温馨港湾。她还30几年如一日,扶贫救弱,热心公益,累计捐助700多万元,还资助、赡养多名汉族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好政策,传递着民族团结之情。

在鲁西北第二大回族聚居区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陵城区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糜镇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022年,糜镇李寺村获评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亲历着这几年的变化,金洪森激动不已,“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就像做梦一样,真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统战部门的帮助,小康路上,我们一个也没有落下!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各民族你拉我一把,我帮你一下,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路上。糜镇李家寺村的发展变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庄的一个缩影,却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奋斗精神。“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聚力,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李家寺村的幸福故事也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