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棂星门的前世今生

陵城棂星门旧貌 照片提供:纪新华

□石贤圣

(接上期)


风雨六百年


经查阅有关资料,陵城棂星门由初建、到迁建及多次修缮或重建,已经历了600余年的历史。

陵县儒学创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陵县重修庙学记》载〕。孔庙前设棂星门,为明代初年建立的制度,诏告天下通行。陵城棂星门具体建于哪一年很难考证。但作为庙学的重要建筑,应与庙学同时或稍晚建立。由此推断,棂星门初建于明初应该无疑。

“县之旧学在城东南隅,界于子城之外,荒僻不可居。”〔明弘治十八年(1505)《陵县迁建庙学记》载〕当时陵县城有新城(子城)和旧城之别,旧城为元朝德州城。明洪武七年(1374)移治今德州后,城砖也被拆运走了,就成了一圈土城。棂星门就位于土城的东南角上。后来又在土城内建造了一座较小的新城。

修缮“告成于己亥之秋(有的文章注释为1478年,笔者核实,当为明成化十五年,即1479年,农历己亥年)……棂星、厨、库渐次更新。 ”〔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陵县儒学之记》载〕

明初,陵县改州为县,政治、经济日渐衰落,庙学和棂星门也难逃颓败的命运,虽经成化年间的修葺,但到弘治末年已是“久啮风雨,蠹朽日甚”,且“地处僻远,四无居民,官无庐舍,诸生艰于肄业”。由于太过荒凉和破败,庙学“崇先圣、明人伦”的封建教化作用已大为消弱。为挽颓势,明弘治甲子年(十七年,1504),知县马珩将文庙改迁至内城以里现今位置。“肇工于弘治癸亥(弘治十六年,1503)六月,明年五月”完工,“学所宜有者……靡不完备。 ”马珩“建大殿五楹,东西两庑各十楹,中戟门,前棂星门,门内有泮池,左神厨、右射圃。”(康熙年间《陵县志》)可见,棂星门也随文庙一起迁入,并于现在的位置“安家”。但现今修缮前的棂星门并非弘治末年迁建的那座,因其又历尽沧桑、几经更迭。

另据1986年编《陵县志》载“棂星门……明代嘉靖九年(1530)建造。据旧志载:‘庙门旧名戟门,明嘉靖九年改戟门曰先师庙门。庙门之外更设棂星门以著尊崇之义’”,依其叙述,迁建时间晚了26年;光绪元年《陵县志·学校志》亦有此语。所言应为有关“庙制”诏令要求,并非对陵城棂星门的记述,嘉靖九年世宗皇帝曾下令改革天下礼制。

“自建学以来四十余年,正殿、两庑及棂星门相继弊坏。至嘉靖庚戍(二十九年,1550),知县孙昺易其榱题,新其瓦墁,次第修葺,历年久远。 ”(康熙年间《陵县志》)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续任知县李梁又做了进一步的修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陵县重修庙学记》〕

“至康熙七年(1668)(夏)地震(郯城、莒县间发生了8.5级特大地震,波及陵县,棂星门倾圮),大成殿倒坏,两庑各处皆倾颓。知县史扬廷捐俸倡助,从九年始,至十二年修整完备,先大殿,次两庑、仪门、棂星门、左右牌坊及周垣等处,俱焕然一新,勒石有记。 ”此次整修历时四年,几乎等同于重建,庙学及其棂星门得以恢复,棂星门的规模和形制保持现今。

清乾隆四十三戊戌年(1778),大旱,知县赵王槐以工代赈,加以修葺,“自宫墙之内,无不输奂一新”。此后近百年间,庙学和棂星门未加修缮,又日渐破败。

清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戴杰加以修缮。这两次修缮规模不大,历时数月而已,棂星门保持了康熙年间的样子。

清末废科举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这里先后兴办了各级各类学校,相应地棂星门也就先后成了这些学校的南大门。但因台阶多、高,不便行走及搬运物品等多种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棂星门只开启便门,而在其以东(校园东南)朝南开门,行人车辆一般在那里出入。据原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玉林回忆,他当时在此读书时,师生一般都在那里进出,学校的马车也是在那里经过。再后来,干脆连便门也不开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结合商业开发及“普九”等,棂星门以东建起了门市楼,“东南门”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在东院墙居中偏南处朝东面向商业街建东门,其两侧也开发了经营用砖瓦房。

文革时期,文庙遭受了严重破坏,大成殿等殿被毁;棂星门虽然得以幸存,但石鼓上的小石狮子基本不见了。这次修缮前棂星门之形态基本形成于这一时期。

1979年,县政府出资将棂星门整体油漆了一遍,老态龙钟的古建筑又焕发出生机。

1984年,棂星门被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对棂星门进行“复新”(适度处理朽木,重新刷漆),固定“教师进修学校”牌匾。据陵城区第二中学副校长马升富回忆,当时,全校教职工兴高采烈地在门前合影留念。 11月26日上午,笔者在原教学楼大厅,见到了因修缮而卸下来的长方形校牌和两块近似方形的题写校名者落款和“一九九一年复新”牌。

1998年,又对棂星门进行了一次修缮。据陈玉林介绍,那年春天,他任校长的教师进修学校在上级争取了一笔资金,由陵县水利局专业施工队负责,对棂星门进行了更换破瓦、处理朽木、重新刷漆等修缮施工。

2005年4月,棂星门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鲁政字〔2015〕142号),陵城棂星门位列其中。

施工人员铺设路面 摄影:石贤圣

今朝获新


陵城棂星门距上一次修缮(1998年),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距再上、上、上一次历时数月的修缮(清同治十一年,1872),已经过去了146年。因受自然侵蚀、年久失修、人为损坏等多种因素影响,棂星门出现了屋面破损、翼角下沉、木构件槽朽、斗拱构件断裂、油饰老化脱落等不同程度的病害,亟需对其本体进行修缮保护,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价值,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修缮因自然和人为造成的损坏,维护该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17年7月,受陵城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山东鸿扬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病害调查和建筑测绘,设计编制了《德州市陵城棂星门维修保护方案》。

2018年3月27日,山东海岱文化遗产保护咨询服务中心《德州市陵城区棂星门维修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作方案获得通过。山东省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40万元,予以修缮。

2018年4月,山东鸿扬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山东省文物局《关于陵城棂星门修缮工程设计文件的批复》(鲁文许〔2018〕35号)对《德州市陵城棂星门维修保护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

2018年8月16日,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山东崇文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总经理唐杨、谢斐;总设计师杨希伟、张道民、姚芙蓉;项目经理马学元;木工组,孔繁停(组长)、郑保力、孔繁泗、孔祥喜、孔庆文、孔庆河、牛绍海;瓦工组,刘开伏(组长)、马忠信、杨道宇、田悦发、王太义;油漆工组,孟庆军、冯路。山东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监理。陵城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局长、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在公众号等媒体及现场予以公示,广泛接受监督。

此次修缮遵循了四项原则:一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量保留原有构件,保留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和原做法;二是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以消除古建筑安全隐患、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目的,严格控制工程量,尽可能保留状况较好的原构件,避免对古建筑造成过大干扰;三是可逆性原则,采取的加固措施与使用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破坏原结构与构件,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四是可识别性原则,对维修工程中修补和更换的木构件,采用模印、墨书等方法作出标识,分别在构件隐蔽处记录修缮时间,力图让后人再维修时易于识别。

修缮内容主要是:对屋面、木基层、斗拱进行拆卸;更换或剔补糟朽的望板、椽子,补配屋面缺损瓦件、脊饰,重做屋面瓦顶;检修斗拱,补配或加固各攒斗拱缺损、劈裂构件;对大木构架进行楦缝、挖补、围箍、补强,表面重新油饰处理;拆除后期抬升的地面,露出原棂星门台明及戗杆石,重做地面铺装及垂带踏跺;重做棂星门表面油饰;对两侧墙体进行拆除,调整为木栅栏墙,使其与文物氛围相协调。

从金风送爽的初秋,到略显寒意的初冬,修缮工作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有序进行。管理方、监理方严格管理、实时监督;施工方精选材料、精心施工,将既保持原貌、又焕然一新的棂星门展现在世人面前。且用青色条石和大号青砖重砌台阶和铺装地面,门东西两侧分别竖立黑色大理石材质的保护标志碑和修缮铭石碑,布局合理,协调美观。

施工于11月29日结束,扣除雨天停工、秋收放假等,实际施工时间为3个月。细心者可能发现,脊顶好像缺点什么东西。经咨询马学元得知,因脊块制作需要经过做模、制坯、晾干、烧制等工艺流程,要等明年春天方可运来安装。

施工人员固定陵县儒学重修宫庙碑 摄影:石贤圣


惊现宫庙碑


9月上旬,施工人员在按照施工方案,为重做地面铺装及垂带踏跺而拆除后期抬升的地面、露出原台明及戗杆石时,在北面东侧两戗杆下,发现一尊巨石,经报请有关领导同意,动用铲车将其取出。

经鉴定,该碑系明代康丕扬撰文的陵县儒学重修宫庙碑。查阅道光年间《陵县志·金石志》,碑阳文字记录在册,且最后有“碑在文庙内,高七尺,宽二尺五寸,正书文二十一行,题名年月五行……”等说明;但无碑阴方面的文字记载和相关说明。据此记载之尺寸,换算成现在计量单位,应为碑高约2.31米、宽0.83米,和后来实际测量的尺寸略有差异。另略有差异的是,落款处为“赐进士出身文林乡康丕扬谨撰……”等。

当时,该碑已断为右上一小段(约近20%)、左下一大段共两段(自阳面观看,系先前断裂)。出土前,该碑“头西脚东”碑阳朝下“趴”在两戗杆下,系某次修缮前碑已倒顺势埋在戗杆下?还是修缮时故意埋在戗杆下“垫底”?还是因某种原因故意将其“藏”在这里?据马学元介绍,发现时,碑与戗杆之间有红砖和混凝土。其分析应是碑早在底下,红砖和混凝土是近几十年加固时所为。

在施工接近尾声的11月28日傍晚和29日上午,马学元、刘开伏等人将其配以长150厘米、宽80厘米、高60厘米的新青石碑座,立于棂星门后东北角处。

11月26日、28日,德州市档案馆原调研员、研究馆员,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德州碑刻研究专家张明福先后两次前来,与笔者及德州幼儿师范党支部书记、德州东方朔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邢志军,陵城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窦汝刚,对该碑文字进行识别。11月30日下午、12月1日上午,笔者还与德州幼儿师范原副校长张宗亮等,用两个半天时间对老县志没有记载的碑阴文字逐一辨识。经与张明福多次电话、微信交流,12月4日下午,对该碑形成如下共识:

陵县儒学重修宫庙碑通高247厘米、厚32厘米、宽100厘米,顶边高220厘米、顶端长56厘米,石榫长52厘米、宽25厘米、高21厘米。青石材质。

碑阳四周饰以盘枝吉祥花卉,上方刻有“重修儒学碑记”六个篆体大字。其下,为康丕扬书《陵县儒学重修宫庙碑》:“自孔氏修六艺,微言讲业邹鲁之郊,万古斯文之统昭如日中。而其祀,至今不废……是役也,自夏四月经始,至秋九月竣事,凡六月而告成。侯李,名必达,号孚宇,广平之肥乡人。 ”

落款为:“赐进士第文林郎平治生康丕扬顿首拜志

县丞诸暨赵云鹄 主簿大城刘仕 典史泾县郑钊 教谕孝感鲁伯淑 训导分宁(旧志称甘肃宁州人)刘谷 协立

万历二十三年(1595)岁次乙未十月丁亥吉旦”

背面有“碑阴”二字,位于中间处,第一字上端距顶20厘米,每个字均为高10厘米、宽10厘米。其中间有75厘米空白,下为“阖学生员”4字,下面为生员名单,贡生许楠(系陵县县学当时选出的贡生,后官城武县训导,知县李必达派他去请康丕扬撰写该碑文)单独为一竖行,与“阖学生员”齐。阖学生员共154人,分6行:第1、2行,每行23人;第3、4、5行,每行29人;第6行,21人。

左下方刻有:

省祭官 孙口口 李思廉 王承休

工房吏 李?时 王口口 吕自学丘 惀 段九鹏

木 匠 任继学

泥水匠 刘 可

勒石匠 陈邦彦 陈中举

在此,需说明一点:因该碑年代久远,少数字存在模糊、残缺等现象,虽经多人辨识,但仍难免存在错误之处(上文名字中“口”代表无法辨识字)。

该碑价值在于:一是披露了陵县自隋唐以来由盛而衰的原因,即明成祖“都燕,转漕由御河入三辅咽喉,要地西移六十里,属广川。当事者……视陵若缓,旧城日渐平芜,而学制日益圮”,说明“陵德互易”中陵县由隋唐宋元时期的鲁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降为一般县区,经济文化受到很大影响;二是记述了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李必达等重修文庙和学宫的过程;三是保留下了重修学宫时陵县县学的生员以及推荐的贡生情况。

立此碑时间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当时碑文撰写者康丕扬44岁。康丕扬(1551—1632),字士遇,号骧汉,明代济南府德州陵县神头人。生而颖敏,读书过目不忘。 16岁进入县学。万历四年(1576)中举,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县、陕西道监察御史兼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在任期间,修理城池,平反冤狱,严于执法,惩治恶僧,化解矛盾,维护安定,注重厘正文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致仕归里。晚年教子课艺,整理地方文化册籍,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建设有突出贡献。崇祯五年(1632)秋卒,享年81岁。他为人刚直,立朝一意,奉法不阿,性喜淡,素陋室,好施予,晚年囊不鸣一钱,而率不倦生平,独嗜书言。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宫传方》3卷、《东坡先生外集》86卷、《韩魏公集》30卷、《白氏长庆集》4卷、《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他秉祖父“迹传而文亦宜传”的遗教,选东方先生真品精华,弃时人怪异无稽之说,发愤编成《东方先生文集》,并为之序,且为籍里诸桥亲撰碑文,从而丰富了厌次故城的文化内涵。他在《东方先生文集》中赞誉道:“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讽谏直谏各归于正,超出汉廷之上,大有益于人主。 ”

另,值得一提的是,乡贤石维屏大名位列第4行第24位(按古人自右向左的习惯,下同),总计第99位;其父石献忠位居第2行第1位,总计第24位。也就是说,父子二人同被选为县学生员在一处求学,且同镌于一碑之上。

立此碑时,石维屏22岁。石维屏(1573—1638),字邦卫,号新周,神头镇后石庄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献县知县、兵部武选司主事、职方清吏司主事、礼部仪制司主事、祠祀司员外郎、精膳司员外郎、仪制司郎中、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汝南道、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山石(山海路、石门路)关内道佥事、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明朝廉臣,仕宦32年,田产不增。 2011年,陵县历史博物馆受捐德州某知名碑碣收藏者所献自河北某地收集的一方明代石维屏墓志,长100厘米、宽97厘米、厚17厘米,楷书铭文千余字,记述了石维屏生平及其家族情况,当是对记载略欠的石维屏研究史料的重要补充及德州考古史的重大发现。

数次听数人讲过,原来此处多有赑屃驮碑景观,因种种原因,不少赑屃、石碑“不知去向”。今修缮棂星门惊现一碑,想必何时再兴土木时,还会有更多发现!

11月28日,张明福来此辨识碑文时,曾提出如下设想:待时机成熟时,棂星门以内,应重建文庙、三泉书院和考棚,和棂星门形成一处彰显陵城明清文化的新景观;与一街(政府街)之隔的东方朔公园以及一路(陵州路)一河(鬲津河)相隔的颜真卿公园相呼应,形成汉文化、唐文化、明清文化三点一线的文化旅游大格局。

注:承蒙德州市档案馆原调研员、研究馆员,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德州碑刻研究专家张明福,德州幼儿师范党支部书记、德州东方朔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邢志军,德州幼儿师范原副校长张宗亮,陵城区广播电视台台长纪新华,陵城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窦汝刚,政协陵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田兆勤,陵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李照明,原陵县第一中学副校长徐恩深,原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玉林、副校长张宝杰,原陵县盐务局局长石林先,原陵县旅游局局长康永和,原陵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姚光军,原陵县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姚恩兰,陵城区第一中学教务处原主任杨振国,陵城区第二中学副校长马升富,或现场指导;或提供相关资料;或接受电话咨询;或提供相关照片。特此说明,一并致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