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任洪明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伴着古老的歌谣,进了腊月门,年味便如同那煮沸的腊八粥,慢慢浓稠起来。

年集,是一年当中货品最齐全的集日。家乡的二十四年集又称“花花街”。一大早,一家人,再喊上要好的邻居,十几个人一帮,浩浩荡荡的,一拨紧接着一拨,仿佛整个村子的人都倾巢而出了。出了村庄,在岔路口又与邻村的人流汇聚,队伍便越来越壮大。相熟的大人们互相打着招呼谈论着年景,孩子们追逐嬉闹着,争论着一会要买的新衣服或者烟花鞭炮。当比往常扩大了几倍的集市豁然在目,四面八方密密麻麻涌来的人流,让孩子们乖乖停止了嬉闹,各自回到父母身边,以恐人多走散。

孩子的新衣服、鞭炮、蒸饽饽用的新盖垫、糕面、枣子、鱼、肉、年画、对联等等,积攒了一年的欲望,在这个人山人海的年集上集中爆发。平日里捂了又捂的钱袋,此刻都变得慷慨大方起来。把对年的期盼,大包小裹统统带回家。

整个年集,要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临近傍晚才散。夕阳的斜晖里,满载而归的人们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的迈向年的怀抱。

腊月二十左右,长辈们会根据黄历的昭示挑一个晴朗的好日子来扫屋子。这个扫屋,不同于平日的打扫卫生,而是要把屋子里所有的物件大到家具,小到锅碗瓢盆等全部搬到院子里。然后把屋顶、墙壁、窗玻璃、土炕、灶台等等,全部清洗擦拭干净。再把搬到院子里的大大小小的物件逐一清洗、晾干,重新摆放回屋。通常,这个“工程”就算全家老少齐上阵,也需要一整天才能完成。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女人们要开始蒸年饽饽了。蒸饽饽,通常三四家的女人在一起搭帮,轮番到各家帮着揉面。做好的饽饽要先放在热炕头上“醒一醒”才下锅蒸。别小看了这揉面和蒸饽饽,它也是一门技术活,要会看火候。火候拿捏准了,蒸出的饽饽才会又香又甜,反之则发硬或发酸。蒸好的饽饽,是捞不着吃的,要放在案板上凉透,然后贮存。

腊月二十九,浓浓的年味在整个村庄上空,混杂着家家户户煮肉、煎鱼、炸合子的滋滋啦啦的香气达到了高潮。炸好的合子、煎好的鱼,晾在高高的柜顶上的盆子里,任凭孩子们馋的抓耳挠腮、心痒难耐,却最终在大人的虎视眈眈中败下阵来。

腊月三十这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早上,要吃一种由菠菜、咸豆腐、粉条、红枣、小米熬成的“尘饭”。早饭后,我们兵分两路,有和父亲一帮熬浆糊贴对联的,有和母亲一起筛沙砾炒花生的。

午饭后,父亲就会找出写有祖先名字的“家谱”,郑重的挂在堂屋正中央的北墙上。母亲把做好的八碗供品供上,摆好香炉,烛台等一系列供奉用的物件。做完这一切,父亲就伙同叔伯侄子们带上鞭炮,一起到村外的墓地“请”祖先们回家过年。一时之间,听吧,密密麻麻的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而留在家中的母亲也不得空闲,要赶紧剁馅包水饺。这一次要足足包好三顿的水饺,傍晚一顿,大年夜晚上一顿,初一清晨一顿。

吃过晚饭,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下来了。从进腊月门开始直至这一刻,终于把所谓“过年”所必备必需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接下来,就只剩下欢度春节,尽情玩耍了。

记得刚开始的几年,我们家没有电视机。我们吃过晚饭就到邻居家看春节晚会。后来,家中宽裕一些后,我们家买了一台14寸的熊猫黑白电视机。三十晚上一吃过饺子,我们便早早爬上热炕头。父亲这时会慷慨的变出一些炒花生和一把糖果,放在茶盘子里,一家人围坐在炕上边吃边看晚会。那时候,晚会演的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父亲坐在烧红了盖的火炉旁,不时地给我们递水让我们喝。我们姐妹和母亲在炕上围坐成一圈,中间盖了一床棉被,棉被上面是放了花生和糖果的盘子。我们剥一块水果糖含在嘴里,喷香的花生仁一嚼,那个香甜呦,从舌尖直抵心灵,溢满了暖融融的小屋,弥漫了喜庆祥和的夜空。

吃完年夜水饺,要赶紧睡觉。因为不等天亮,从凌晨三四点钟开始,本村一个户门的人要上门磕头拜年。通常,叔伯兄弟们十几个人一帮,要挨家挨户磕遍大半个村子。女人们则守在家中给一拨拨前来磕头的人端茶递烟。不过,这基本上都是客套客套而已,很少有人真正去接递过来的烟或茶水。他们还要马不停蹄的到下一家去磕头呢。而不等他们迈出门槛,下一帮来磕头的人早已经等在院门外了。

初三姥娘、初四姑……从年初三开始,就开始走亲串友了。轰轰烈烈的年,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曲终味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